EDVVE79465BRFREF5ECE

 

內容簡介

  純樸的臺中大雅上楓村是他生命的起點,殖民母國日本東京奠定他紮實的畫藝,而臺灣則是他心念深埋的根。一代膠彩畫大師林之助,出身殷實卻無富家子嬌氣,留日期間不流俗不慕名利,青年藝術家一心追尋美的大道。帝國美術學校畢業後,青年春風得意,出手即是驚豔畫壇的大作。正當前景看好,無情的二戰烽火瞬間扭轉畫家的未來,卻也造就返臺貢獻的契機。儘管囿限重重,這顆畫壇的絢爛之星回臺後依舊璀璨,投身美術組織、推展全民美育、傳藝於竹籬笆畫室,更幾度奔波為膠彩畫定名,一手造就臺中為膠彩畫重鎮。《踢躂膠彩》由林之助弟子執筆書寫,訴說對大師的近身觀察,收錄珍貴及逗趣的言行事例,文如畫筆精確勾勒大師的迷人風采,重現這位在大時代下穩健步向美的天地,而終成美的最佳代言者的「臺灣膠彩畫之父」最真實立體的神態。

  關於「臺中學」:地方學能完整描繪地區的獨特歷史發展脈絡,傳承及活化運用在地文化智慧,因此,臺中市政府文化局對「臺中學」書系的策畫,選擇臺中市具代表性的生活面指標為主題,發掘臺中地區最具本土性、獨特性的特色,運用柔性的筆觸與豐富的圖像,期能讓本地市民更親近、關注自身的生活脈絡,也提供外地大眾了解在地文化的媒介。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曾得標


  1942年生於臺灣彰化。臺中師範、師專畢業,臺師大美術科國訓班結業。1958年起師承「臺灣膠彩畫之父」林之助教授。膠彩作品曾獲省展第一名、第二名、第三名五次,曾任全國、全省、高雄市、新北市、大墩、桃源、磺溪、南瀛、雲林、新竹等美展評審委員。著有《膠彩畫藝術:入門與創作》、《臺灣膠彩畫史流研究》等書。

林景淵

  臺南縣下營人,臺中師範學校畢業,早稻田大學學士、筑波大學碩士、浙江大學博士。著有:《讀書物語》、《日據時期的臺灣圖書館事業》、《日出江花紅勝火:日本近現代作家》;譯有《知識誕出的奧秘》、《大日本印刷》;編有《讀書樂》、《胡長青將軍:日記.家書……追念》、《望鄉三千里:臺灣少年工奮鬥史》;編譯《扶桑書物語》。
 

目錄

市長序 儲備臺中的人文精神
局長序 「百年城」的五道歷史光芒

前 言 用膠彩為世界上色的藝術家
美為一生關鍵字
畫作與畫展的征途漫漫
裂縫中照見膠彩畫的未來
藝術旅程的重要標記

第一章 以藝術淬鍊的學生時代
孕育藝術家的「福厝」
富而不驕的林之助
精巧的手與敏銳的眼
啟航東京的汽笛聲
棄醫尋美的逐夢之旅
擁抱藝術的咖啡館時光

第二章 驚豔畫壇的崢嶸歲月
踢躂獨舞的愛情哲學
情緣乍現朝日微涼
韻味十足的不足大作
兒玉畫塾裡的璀璨之星

第三章 離日返臺的豐美行跡
掀起二戰的時代之風
以〈母子〉重返臺灣府展榮耀
夾縫中的生與思
為中部美協歡喜也甘願
攀登全民美育的大山
咖啡香裡有藝術的孔雀咖啡畫廊

第四章 捍衛膠彩的畫室春風
竹籬笆畫室的課後教學
膠彩畫的正名之役
捍衛膠彩畫的漫長之旅
膠彩畫在東海大學開課了

第五章 下筆畫出扶輪社社旗
熠熠生輝的藝術善舉
真善美的Art社長

第六章 藝術、運動都是潤澤人生的養分
踢躂、網球博得人生滿堂彩
老頑童笑語朗朗打出小白球
樂曲悠揚迴盪在畫室
喝一杯人生豁達的咖啡

第七章 絢爛完美的畫藝人生
用心靈作畫的感覺寫生
調度色彩的魔術師
情意溫馨的人物畫
臺灣風情的山水畫
映現生機的花鳥畫
東西藝術交融的花火
永無止境的美學挑戰

結 語 以智慧為膠彩開路的導航者
專注成就畫藝
美在生活俯拾間
鋪展膠彩永續大道

跋 語 藝術先行者的貢獻

附 錄
林之助生平年表
林之助畫語
師承表
林之助紀念館簡介

參考書目
 

序/導讀:

儲備臺中的人文精神


  近年來,做為宜居城市臺中市吸引各地的民眾陸續移入,人口大幅成長,躍居全臺第二大城,同時民眾對生活品質的訴求相對提高,人文精神也隨之抬頭。政府應如何規劃城市願景,以符合市民期待,這一步極為重要。

  現今的臺中,能受到愈來愈多人的認同,過去打下的基礎功不可沒。許多在地的民間團體在此基礎上,活絡熱切地在臺中各地舉辨藝文活動,布置閱讀、品茗、及享用文創餐飲的舒適生活空間,或透過舉辦讀書會、講座等不同方式推展這座文化之城,使它的生活面貌、運轉軌跡可以清楚地被自身與外界所認識。而市府的文化團隊也不落於人後,以出版的力量凝聚這些人文精神,用以滿足這座對自身文化越來越有自覺的城市。

  為了與過去眾多學術性的調查研究報告做區別,臺中市政府文化局特別策畫出「臺中學」叢書,以故事傾訴當地,以圖片還原環境,讓大眾透過這套書去發掘更多臺中的美好,進而典藏臺中的歷史、文化與生活。去年付梓的臺中學專書裡,分別暢談「臺中公園的今昔」、「領航者林獻堂」、「葫蘆墩圳探源」、「清水人文地誌學」、「世界珍奶與臺中茶飲」等五大主題,都獲得廣泛的回響。

  今年,我們聘請宋德熹與朱書漢、游博清、方秋停、郭双富與蘇全正、林景淵與曾得標等專家學者,撰寫第二輯的臺中學,推出《驛動軌迹:臺中火車站的古往今來》、《市街之味:臺中第二市場的百年風味》、《書店滄桑:中央書局的興衰與風華》、《劇場演義:演藝娛樂現代化的天外天劇場》、《踢躂膠彩:臺灣膠彩畫之父林之助》,希望大家透過這五部專著看到臺中昔日的風華、現今正在進行的輪廓,與未來城市發展的藍圖,了解這塊土地的身世背景,進一步與臺中產生深厚的情感與歷史文化連結。

  得以在一座人文風氣濃厚的城市中生活,無疑是幸福的。當然,臺中文化重鎮的地位之所以屹立不搖,靠的無非是一種長時間文化的累積,我們現在走的每一步路都是為將來進行儲備,所以我們也會持續出版一系列與臺中學相關的書籍,透過記錄不同階段、不同層面的人事物,增加這座城市的多元文化厚度。

林佳龍

序/導讀:

「百年城」的五道歷史光芒


  臺灣遊客偏愛日本京都。因為,那是一座洋溢著人文、藝術、歷史等氣息的棋盤式城市。然而如今卻極少人知道,昔日的臺中市也因為曾以京都為城市規劃的藍本,而被賦予了「小京都」的美稱。我們可以想像一下百年之前的中區地貌──宏偉的臺中火車站、臺中市役所、臺中州廳;以及許多香火鼎盛的寺廟;寧靜的各類日式傳統住宅;摩登的巴洛克式洋房、現代的市場建築;以及嫵媚柔人的柳川與石橋──那份傳統與現代、繁榮與靜謐並行的優雅,也曾經在臺中如此深刻地駐足過。

  生活在「小京都」這座風情萬種的城市,我總想,要怎麼樣讓它的優雅再現,或是更廣為年輕一輩所知;當然,臺中不只有優雅的小京都,還有更多精采繽紛的山海景致與極富臺灣味的城貌,提供了許多足以形塑臺中的關鍵字庫。這些字庫的單詞不應只是單薄的名詞,而是更能引發人們情感共鳴的聲音,於是,「臺中學」系列在2016年誕生了。

  第一輯「臺中學」付梓後,不僅受到海內外矚目,也獲得國史館臺灣文獻館的出版獎勵,以及文化部中小學生優良課外讀物的推介選書。市府與文化局團隊感謝各界的肯定之餘,今年也再接再厲,繼續編纂「臺中學」第二輯,規劃「臺中火車站」、「臺中第二市場」、「中央書局」、「天外天劇場」、「臺灣膠彩之父林之助」等五大主題,重塑「小京都」的生活與人文風貌。而第二輯的籌畫與撰寫,很榮幸邀請到中興大學及臺中在地的專家學者們,以他們豐厚的史學素養及在臺中生活多年的實地經驗,為這五個臺中關鍵詞彙刻劃立體細緻的脈絡。

  在臺中火車新站開通之際,對舊站的記憶與感情依舊鮮明地存在於每個臺中人的心中,《驛動軌迹:臺中火車站的古往今來》便是一個精準的彙整與見證;本書由中興大學歷史系教授宋德熹、長期以「寫作中區」為筆名記錄臺中的朱書漢執筆操刀,不捨中卻又帶著期盼的心情,為這座老火車站的曾經與將來留下註腳。第二市場已是「臺中美食」的另類代名詞,而美味根植於整個場域獨特的歷史氛圍;透過《市街之味:臺中第二市場的百年風味》,擅長臺中發展史與文化交流史的游博清讓我們聽到了日語、臺語、國語交雜出的市場語言,更在古色的紅磚樓下聞到了青蔬、鮮魚的氣味,從不因百年過去而變質。

  在電視、電腦等3C產品還未問世的年代,人們最大的娛樂便是閱讀與看電影,中央書局與天外天劇場因此與許多人的青春歲月遇見相逢。散文家方秋停不但以生動的說故事手法將中央書局在臺中建立文化碉堡的歷程娓娓道來,更訪問了諸多文化界人士,讓中央書局透過他們的記憶逐步復甦;對於即將重獲新生的中央書局而言,《書店滄桑:中央書局的興衰與風華》是一本不可或缺的指南。而天外天劇場或許是第二輯系列中最不容易詮釋的主題,但長期關注此地的蘇全正依舊透過中部首富吳鸞旂傳奇的一生,及其子吳子瑜對劇場的出資、投入,爬梳出天外天劇場的輪廓,成就了《劇場演義:演藝娛樂現代化的天外天劇場》這部作品,本書也幸得「臺中文史寶庫」郭双富的協助,收錄許多精采的圖片文獻。

  如同第一輯的規劃,第二輯也選錄一位知名的臺中人物作為全輯亮點,出生在大雅、壯年乃至老年皆活躍於臺中的一代膠彩畫大師林之助便以《踢躂膠彩:臺灣膠彩畫之父林之助》一書登場。這部由林之助弟子曾得標及中興大學教授林景淵執筆的作品,除了清晰地勾勒出大師幽默迷人的風采,更重現他在動亂的大時代中,仍穩健地步向美之天地的堅定理念,是一部精采絕倫的人物觀察寫真。

  巡禮了「臺中學」第二輯,我們會發現臺中何以在當年能坐擁「小京都」的封號,而這次的選題除了著重地理、歷史的主軸,也將視野延伸至庶民生活、美術藝文的層面,希望民眾不只能從文史的角度去認識臺中的曾經,更能感受與欣賞它美麗的面貌與內涵。

王志誠
 

詳細資料

  • ISBN:9789860537598
  • 叢書系列:
  • 規格:平裝 / 208頁 / 17 x 23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本書分類:> >

內容連載

美為一生關鍵字

膠彩畫家林之助(1917年~2008年)出生於日治時期的臺中大雅。以當時的客觀環境而言,臺灣人欲獲取較高學歷有高度困難性,但由於林之助家庭經濟條件較佳,因此林之助在小學後段便得以進入東京的學校就讀。

中學畢業後的林之助選擇修習的是美術,當時這種選擇是富家子弟的專利,另一種則是就讀醫科。由於兩者的學費皆頗昂貴,因此並非一般的中、下家庭足以負擔。而美術與醫科之所以成為熱門選項,與當時特殊的時代背景有關─其時日本統治者並不樂見臺灣人學習社會科學,尤其是法律與政治。

修習美術的林之助不僅成績斐然,「帝國美術學校」(今武藏野美術大學)畢業不久後更順利入選了「帝展」。除了林之助,根據謝里法的《臺灣美術研究講義》,臺灣前輩畫家中,曾入選「帝展」的尚有:黃土水、張秋海、陳澄波、廖繼春、李石樵、陳進、陳夏雨。

二次大戰後期,林之助返回了臺灣。1946年時,林之助應聘至臺中師範學校(後數度改制,即今臺中教育大學),擔任美術教師,直至1979年才退休。悠悠三十多年歲月,畫家林之助傾注全副心力於小學教師美術教學的培育。而臺中東海大學以及臺北實踐家專(今實踐大學)也留有他短期任教的身影。

1966年時,林之助加入「臺中扶輪社」(臺中最早的扶輪社),參與諸多社會公益活動,並曾任社長一職。發起於美國芝加哥的「扶輪社」,乃是由跨業人士所成立的公益團體,其據點遍布世界各國。

至於臺中市的「孔雀咖啡廳」,即是林之助因興趣使然以及為求改善家庭經濟而特別開設。另外,為了積極推廣中、小學美術教育,林之助也曾經營「青龍出版社」,專門編印並行銷中、小學美術課本。

在教學工作、公益活動、事業經營的繁忙生涯中,畫家林之助最大的貢獻當屬他遺留下豐富多彩的美術作品。以「膠彩畫」而言,尤其在中部地區,林之助的畫業謂以一枝獨秀也不為過。

畫作與畫展的征途漫漫

作為一名美術創作者,畫家林之助一生努力不懈,其堅苦卓絕的毅力令人敬佩。
 

 

 

 

還記得在小編孩子2、3歲時,每次只要是玩樂都覺得時間太短,遊戲時間結束要收玩具時,甚至會讓他忿忿不平『為什麼!為什麼時間過那麼快?』有次還哭著說:『我要把時間打爛!』讓我聽了好氣又好笑。也許很多孩子在被爸媽催趕著做什麼時,心裡都認為時間根本是最邪惡的大魔王吧? ... 時間對孩子來說原來是…… 時間對孩子來說很抽象,因為他們不清楚時鐘的意義與時間的重要性,只能靠感受。時間無色無味也無形,孩子意識到它的存在時,先是看到日夜的差異、以及一日三餐、還有過生日時多一歲,或者看到爸媽婚紗照、媽媽懷孕和自己成長的照片等。 但比較難感受之處,就是短短幾小時內時間的推移,他們會非常疑惑爸媽所說的『時間過去了』,究竟是怎樣『過去』?如果正投入於自己熱愛的活動時,會更不解加上氣憤,認為時間的消失太快太沒道理。 而孩子上學後,如果沒時間觀念,讓爸媽最頭大的就是拖拖拉拉、三催四請、賴床遲到,日日上演皇帝不急急死太監的戲碼! 究竟,要怎樣建立培養時間觀念呢?我們就先來了解孩子怎樣記時間,再來分享一些培養時間觀念的方法。 原來孩子這樣記時間 雖然孩子對時間的意義還很模糊,也不清楚如何掌握、安排時間,但不代表他們沒有概念,他們記時間的方式很簡單,就是用生理時鐘和事件順序來記憶。 利用生理時鐘來記憶 對嬰幼兒來說,每天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吃和睡,時間到了就會肚子餓、想吃飯,下午、晚上時就會體力耗盡、想睡覺,但如果孩子在非正餐時間用餐,在不適合睡覺的時間睡覺,那麼就會打亂生理時鐘,進而沒有規律的時間概念。 利用事件順序來記憶 當孩子稍微大一點較可以外出或是開始進入幼兒園後,會漸漸加入事件來記憶時間,像是每天下午午睡醒來可以去公園、假日會出去玩、平日白天要上學、晚上要讀繪本等,當每天都有確實執行要做的事情,孩子就會自然而然的建立事件順序與時間觀。 培養時間觀5方法 培養孩子的時間觀可以先從建立規律作息開始,再進一步讓孩子感受時間長短、認識時鐘與星期等,等孩子進入小學時可漸漸練習自己安排時間,培養時間管理的能力。 1.建立規律作息 對小孩來說,他們沒有時間概念,餓了就想吃,累了就想睡,我們可以先從滿足他們的生理時鐘為出發點,漸漸培養規律作息,例如:每天在固定時間餵奶、帶去公園放電、睡前讀繪本等,直到能與家中原有作息相配合。 孩子上幼兒園後,白天作息就會開始跟隨學校的安排;上小學後,對於低年級的孩子,協助他們建立時間觀念的最好方式,就是教孩子建立規律的生活時刻表,讓他們養成好習慣。 ... 2.利用計時器 我們讓孩子認識時間,必須先藉助一些具體工具,比方計時器,這是他們能看得到、聽得到,也可以讓孩子感覺得到時間長短的東西。 我會跟孩子說:『我們來約定時間,在嗶嗶嗶之前要完成(結束)XXX事情(活動)』,接著跟他『約定好遵守時間』,如果他做到了可以給予鼓勵,若沒做到也可先講好他必須面對的後果,然後說到做到。 回想過去面對小肉包吃飯的不專心、拖拖拉拉癥頭,大概有1~2年的時間,也就是2~4歲時,在家我們幾乎天天使用計時器,每次設定30~40分鐘,視情況彈性調整。 但生病時就會暫停使用,而若他比較累、心情不好或者對這餐的食材比較不喜歡時,會設定時間稍微長一些,而不會硬性規定每次一定是幾分鐘要用餐完畢。 其他生活常規的訓練也依據類似原則來進行,計時器的使用也可搭配一些『增強』或『處罰』。比如有遵守時間約定,就會獲得爸媽的獎勵及肯定;拖拖拉拉浪費時間,就會有所損失-少玩一個玩具、沒時間玩另一個遊戲、自己承擔遲到的後果等等。漸漸地,孩子就能感知時間的長度,也意識到時間管理的重要。 3.培養數字概念 在教孩子認識時鐘之前,我們可以先培養寶寶的數字概念,尤其孩子在2歲左右已經有數1、2、3的能力,爸媽也會在催孩子的時候,說出『我數到3,1~2~3』。 又或是買玩具等待結帳時,因為排隊人數多,可以讓孩子數還有幾人,藉此知道需要等待多久時間,以及在等待的時候,事件發生了哪些變化。 4.認識時鐘與星期 等孩子大一點進入幼兒園時,可以開始帶他們認識時鐘與星期,可以先從常用的時間開始,例如:早上7點起床、12點吃飯、下午4點去公園、晚上7點爸爸下班回家等。 接著再認識星期,像是星期一~五要去學校,星期六、日放假可以出去玩。 也可以藉助圓餅圖,在上方畫上重要的時間軸與事件,並告訴孩子,可以把時間想像成一塊圓形的餅乾,時間『過去』了就像是餅乾被吃掉一部分。或是搭配日曆,認識平日日期呈現黑色、假日日期呈現紅色,並在日曆上寫上重要事件。 5.學習安排時間 等到孩子稍微大一點,進入小學後,可以開始協助他們學習安排時間。即使是二年級的孩子已經會看時鐘,但是並不能代表孩子有『時間觀念』,就如同孩子已經會寫字,但是距離作文還有一段距離。 等到孩子上小學,我們可以開始帶他規劃放學後和假日的時間安排。通過一兩個月的生活作息,進一步了解『每日該完成事項有哪些』,特別是回到家後哪個時間點該做哪些事?並開始認識『事情的緩急輕重優先順序』、『預估每件事所需時間的方法』,爸媽都需要從旁引導。 ... 安排時間是需要很多練習及修正、調整的,因為有時連我們大人都不見得做得很好,但我相信讓孩子提早學習規劃時間,對日後的學習與日常生活都會有很大的幫助。能懂得管理時間,才能在學習、玩樂、休息間拿捏適當的比重。 雖然筆者的孩子仍常感到玩樂時間不夠,難免我也還是必須面對他的耍賴而催促,不過他卻也漸漸能適應小學的生活節奏。 對我而言,時間觀念的培養真的需要提早開始,並掌握『由具象到抽象』、『品嘗把握時間後的好處』、『承擔浪費時間、不守時的後果』,有朝一日孩子們一定能學會妥善管理自己的時間。

 

 

 

 

 

文章來源取自於:

 

 

壹讀 https://read01.com/4GxGmA6.html

博客來 https://www.books.com.tw/exep/assp.php/888words/products/0010769505

如有侵權,請來信告知,我們會立刻下架。

DMCA:dmca(at)kubonews.com

聯絡我們:contact(at)kubonews.com


龍井四肢麻痺治療中醫台中胃脹看什麼科龍井焦慮不安改善中醫診所
北屯頭部發麻中醫推薦 霧峰腎臟功能異常中醫推薦 Dcard推薦的中醫診所潭子頭痛中醫推薦 神岡壓力大治療有效中醫診所 問診詳細有耐心的中醫診所北屯發燙感中醫推薦 太平區壓力大看什麼科 治療效果不錯的中醫診所龍井昏眩治療中醫 台中下背酸痛改善中醫診所 很多人都在這中醫診所看好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rhas6aspk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